聚焦智慧民航 | 八大试点推动智慧民航建设

 / 正序浏览   © 文章版权由 shizheng_123 解释,禁止匿名转载

作者:shizheng_123 2024-9-4 22:03: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视频】智慧民航导刊(策划:王丽杰 制作:王艺超 剪辑:李佳为)

当下,数字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数字化浪潮的浸润下,各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依存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实现了实时监控与有效互动。 民航业亦是如此。

近年来,中国民航坚持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加快构建更为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现代民航体系。

随着智慧民航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民航局根据实际情况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快推动后续工作落实落地。 2023年11月,智慧办落实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总体工作部署, 组织开展了智慧民航建设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工作。

今年3月4日,民航局网站发布通知公告,经智慧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综合评估,重庆机场、西安机场、北京首都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沈阳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淮安机场、深圳机场8家单位申报的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项目最终入选。

据悉,智慧民航建设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工作以解决发展的痛点、瓶颈问题为重点,旨在通过聚焦机场、空管、航企统一场景意识,开展空地一体、多方参与、高度协同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示范,提升民航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

试点是全面开拓新领域的第一步。在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工作时,试点工作能够在安全的“试验场”内,对具备经济性和推广性的前沿技术、系统和举措进行验证,对发现的潜在问题加以修正和改进。

同时,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这些试点工作还能以量化指标的形式,沉淀出一系列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和案例,推动出台一批政策、标准、规范,为后续推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民航局发布的8项智慧民航建设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瞄准哪些重点领域?涵盖哪些内容?各公司的试点工作有何亮点?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一一梳理。

重庆机场

打造空地一体化运行的数字孪生场景

经 过近 30 年快速发展,国内机场在生产量和建设规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随着多航站楼、多跑道的大型枢纽机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运行保障方式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

依托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扩建工程,重庆机场将通过数字孪生平台、机坪塔台管制自动化、全域协同决策平台等在建系统,打造覆盖航空器自前站起飞、航路飞行、进近着陆、地面滑行、引导入位等空地一体化运行的数字孪生场景。同时,重庆机场还将对机场全域协同运行、机坪联动指挥、航班智能调度、鸟情防控、机场跑道外来物(FOD)探测系统、应急救援、“低慢小”监测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重庆机场将实现与空管、航空公司等在技术、业务、数据等方面的融合,提升机场安全保障能力和航空器运营效率,航班地面滑行时间缩短7%,低能见度条件下滑错概率降低50%;预计节省航空燃油约0.8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2.1万吨/年等。

西安机场

优化提升全流程保障效率

在本次试点工作中,西安机场将联合空管、航企等运行主体,通过强化不同主体间数据流通共享和关键数据治理修正,推进机场信息统一共享发布、航班计划管理、运行资源配置、保障节点采集、关键里程碑计算、放行协同决策等内容试点,实现在空地协同、场面协同、旅客保障、物流保障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

其中,数据服务将根据行业标准,贯通机场、空管、航空公司三方的大数据平台,实现跨组织数据互联互通,并以机场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提供业务数据服务,强化预计到达时间(ETA)、航班计算起飞时刻(CTOT)等核心数据计算服务能力。空地协同将通过完善机场协同决策(A-CDM)系统应用和提升系统算法目标,实现航班计划和资源的均衡匹配,提升机场航班计划制订的合理性和容流平衡性。场面协同将利用机器学习、统筹学算法,提升运行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率,并探索以核心要素运行推演辅助全流程运行保障决策。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西安机场航班起飞正常率将提升1%,平均保障时间缩短10分钟,航班靠桥率提升3%;形成机场运行全流程建设方案和模式、运行业务领域企业架构规范(含业务流程、数据标准、系统规范及技术标准)、机场协同运行管理标准规范等。

北京首都机场

提升多主体协同航班地面保障效能

大型枢纽机场在进行航班保障时,往往涉及多主体参与,并需要调度大量人员、机位、车辆、设备等资源。这些工作关联性强,一旦某一方面发生变化,其他相关主体就会受到影响,被动地临时调配资源、制订计划。

为此,机场亟须采取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手段,根据实时感知的业务信息,优化人员、车辆、设备等资源的管理配置,满足快速增加的生产需求。

在本次试点工作中,首都机场将从增强多主体资源对象感知能力、增强多主体资源运行数据治理及交互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实现跨区域、跨系统、跨流程信息协同,提升各保障单位的运行协同效率。通过建立一体化协同平台,解决各保障单位在日常运行管理和突发情况事件处置中信息通报滞后、消息传递低效、组织协调不畅等问题。

预期成果:

通过1年~2年,首都机场将实现航班地面保障协同运行效率全局提升,保障人员工作效率提升15%以上,为航企节省燃油费用约2847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3558吨/年。

成都双流机场

树立多主体共同情景意识

在本次试点工作中,成都双流机场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融合各业务系统核心数据,打破空管、机场、航企之间的信息壁垒,树立多主体共同情景意识。

通常来说,机场的三大主要业务流——航空器流、旅客流和货物流——分别由不同运行主体负责。而想要通过智慧民航建设进一步提升航班正常率和旅客出行体验,就需要实现驻场单位之间的高效协同、保障资源的科学调度、楼坪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运行态势的可见可测。

双流机场在本次试点工作中希望通过对3个已经获批准在建的系统进行融合,实现各业务流线流程、标准、态势的可视化、可量化、可感化,从而提升运行监控监管能力、多元一体协同能力以及预测规划决策能力。例如,在双塔排序、协同调时、灵活截载、大面积航班延误等场景中,双流机场将通过打通二级数据服务平台与本地系统之间数据链路的方式,使各系统能够结合态势数据和相关规则生成共同建议,并发送给相关部门或单位,从而实现跨部门、跨组织的高效合作。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双流机场将实现飞机地面平均滑行时间缩短8%,地面保障人员单位时间航班保障效率提升10%;以航空快线为核心,航班放行正常率提升约2%,综合靠桥率达75%,航班截载时间缩短5分钟以上。

沈阳机场

缩短货物全流程保障时间

在本次试点工作中,沈阳机场将聚焦货物保障信息化水平低、不利天气航班保障难度大、机场全域运行协同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痛点,打造机场智慧化运行场景。其中,重点工作之一是建设一套涵盖货物流、旅客流、航班流、行李流等模块在内的平台系统。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货邮吞吐量最大的机场,沈阳机场的目标是通过该平台,实现货物运单在货代、机场物流、安检、航企间的电子化交互。过去,航空货运信息主要通过纸质单据传递。但随着经济发展,纸质单据已经无法满足货主以及监管部门对货物全流程可追溯、可动态跟踪的需求,更无法实现各环节自动交互以及数据审核、查验等。通过此次试点工作,沈阳机场希望能够以数字技术提升机场保障效率和货舱使用率。此外,沈阳机场还将推动航班、流量、监视、气象、地面保障节点等运行关键信息融合,提升机场各单位的系统作业水平,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预期成果:

通过1年~2年,沈阳机场将实现货物全流程保障时间缩短30分钟;不利条件下每小时航班保障量由现在的不足28班增至32班;备降航班保障时间由现在的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电子运单使用率由现在的0提升至80%,货邮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由现在的5%提升至85%。

上海虹桥机场

打破三方业务壁垒

上海虹桥机场的试点项目聚焦旅客流、行李流、场面运行、空地运行四个维度,目标是解决机场、空管、航空公司三方协同能力不足问题,打破三方间存在的数据壁垒和业务壁垒,解决协同过程中的资源无效消耗等问题,实现虹桥机场整体运行态势可观、可控。

虹桥机场的试点工作内容包括旅客出行、物流保障、场面协同和空地协同四个方面。其中,旅客出行方面将搭建虹桥机场One ID本地服务平台,实现旅客值机、行李托运、安检以及登机全流程“刷脸”乘机。物流保障将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进行行李全流程跟踪和关键节点信息采集,并实现机场与航空公司共享数据。场面协同方面,虹桥机场将与空管紧密合作,建立机场跑道状态灯系统,打通机场跑道状态灯与空管场监系统的数据链路,减少跑道侵入风险。空地协同方面,在机组与地面管制系统间建立双向数字化信息通道,探索树立地面和空中统一的情景意识,提升飞行安全水平。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将出台《民用机场无纸化设备运行管理指南》团体标准,编制《跑道状态灯控制处理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跑道状态灯系统验收方案、跑道状态灯系统测试方案、跑道状态灯运行方案、跑道状态灯应急处置方案、基于地空数据链的空地协同信息交互技术研究与验证报告以及信息交互标准建议等。

淮安机场

搭建机场共同情境意识平台

当前,民航业持续呈现恢复态势,中小机场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此次试点工作中,淮安机场将从感知、认知、决策三个层面实施。在感知层,构建机场智联网,即利用多点定位、雷达等设备,实现飞行区航空器、车辆、工作人员三大类活动目标的态势精准感知;利用遥感卫星、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实现飞行区及周边净空立体安防态势感知。

在认知层,搭建机场共同情境意识平台,制定统一的标准、接口、协议,形成信息处理中枢能力,实现机场海量数据汇聚融合;建立统一的机场地图数据库(AMDB);统一飞行区各航班保障实时进程跟踪和机场整个飞行区运行态势信息跟踪,打造机场运行态势“一张图”。

在决策层,搭建开放智慧应用框架。在共同情境意识平台基础上结合视频互联能力,支撑机场运行指挥系统、机场协同决策、管制服务等航班生产类应用建设,高效保障航班生产运行全流程;支撑跑道异物探测、净空管理、围界安防等飞行区安防类应用建设,实现飞行区主动安全技术防范。

与此同时,淮安机场还将制定全国中小机场地图数据库制作规范和全国中小机场地图数据库数据交换标准,为行业发展积累经验。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淮安机场航班平均滑行时间将缩短约2分钟,为航企减少燃油消耗960吨/年,节省504万元燃油成本;有效指引滑行道同进同出、多机位同推,减少碳排放约305万千克/年,高峰时段促进航班小时放量1班~2班等。

深圳机场

开展一体化主动运控系统试点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深圳机场发展迅速。2019年迅速,深圳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29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8.3万吨,跻身全球繁忙大型机场行列。

运行控制是大型机场实现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保障,但各类运行管控难题长期制约着国内机场发展。在即将进入多跑道、多航站楼运行新时代之前,深圳机场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战略,以提升机场保障和运行效率为总体目标,探索面向未来的机场“大运控”模式。

在此次试点工作中,深圳机场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AI)技术等,从航班任务线和保障资源线两个维度进行管控,即通过数据融合和业务建模实现全流程、全场景、全链条态势感知;利用AI技术,实现关键里程碑节点精准预测和预警,为主动干预提供条件;结合业务流程、运行态势、资源状态等信息,建立最优匹配算法模型,实现供需最佳匹配,辅助调度员提出运行决策建议;打造不同运行业务场景的复盘模板和质量管理模块,建立运行效能评价体系,实现各类业务的闭环管理。

预期成果:通过1年~2年,深圳机场将提前20分钟提供航班关键节点90%以上准确率的预测数据,减少地面资源等待时间5分钟,降低航班保障迟误率3%以上,提升积压时段航班放行正常率10%以上;编制《全面主动的运行保障机制》《运行预测预警标准》等相关标准。 (中国民航报 记者王艺超 见习记者张之涵)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4年3月20日5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

|李季威

校对|孙文瑾

审核|程 凌

分享: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5  沪ICP备20210081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