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 倒序浏览   © 文章版权由 shizheng_123 解释,禁止匿名转载

作者:shizheng_123 2024-5-25 21:51: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战略需求。本文首先基于现代化要求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五个特征,并从资源再配置、技术选择和主体协同三个路径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然后对我国现代化海洋体系建设成效、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新时期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开发海洋一直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而与美国等国际海洋强国相比,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数据收集能力不足、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核心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权益维护、生态安全等活动的决策支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近年来,海洋科技战略成为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各国均在持续加大对海洋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阶段,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建立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振兴海洋经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此,必须聚焦战略新兴与前沿领域,完善前瞻性布局和顶层设计,探索创新海洋科技支持机制和组织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新型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和开放合作机制,为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一、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分析(一)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引发了对“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特征、形成机理、构建模式、面临问题、发展路径、政策选择等多个维度相关主题的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相关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不断深化,部分学者也开始涉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研究,但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特征还缺乏系统阐述。本文认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传统海洋产业体系的延续、传承和发展,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1.产业结构现代化。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下,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由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拉动。海洋产业的划分更加细致化、交叉化和外延化,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更高,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现代海洋产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且在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同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2.产业布局现代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重产业间协调发展,且区域之间具有科学的产业转移和互助机制。一方面,海洋产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包括海洋细分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尤其是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主要趋势,比如海洋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保险业的融合、与制造业的融合等。另一方面,注重海洋重点区域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圈和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3.生产要素现代化。传统海洋产业体系主要以劳动力、重型机械、石油电力等要素投入为主,整体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偏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更注重对新兴技术、先进装备、金融资本、数据平台、复合人才等新质生产力的使用,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特别是注重对大数据、物联网的使用,形成一批数字创新平台,有效推动海洋产业的内涵式发展。4.资源配置现代化。一是更注重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海洋产业形成公平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海洋技术、海洋产品能够随市场需求变动有机变化。二是强调“有效的手”治理的有效性,注重制度创新和机构赋权,具备能够激发产业主体活力的组织创新机制、预算投入机制、工作统筹机制等,全面实现海洋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两只手”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现代化海洋体系建设。

5.开放合作现代化。基于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及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协调协作意愿持续增强,开放合作成为区域海洋产业体系由传统向现代变革的必然路径选择。尤其体现在国际化的海洋产业开放合作,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推动国内外协调的海洋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二)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战略需求。建立一支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掌握海洋科技创新主动权,已成为各海洋强国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战略共识。

1.海洋经济开发方式粗放,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一是渔业资源枯竭。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处于枯竭的状态,进一步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逐步退化。二是近海海洋产业可利用空间资源趋紧。在一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集聚,同质产业之间的恶意竞争、粗放式抢占开发海岸线资源行为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空间严重受损。三是海洋能源开发受到制约。海洋能源开发虽然能够带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风险大、容易产生污染等问题,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区可能和现行的海洋生态功能区存在重叠,为了守住海洋生态红线,海洋能源开发进度会因此暂缓,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缓解。

2.传统海洋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是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渔业发展方式亟需向远洋和智慧转型升级;滨海旅游业发展受海洋文旅设施不齐全、产业融合度不高、产品类型老化等问题制约;深水油气田自主开发实力较为薄弱,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较高。二是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优势产业下海难。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企业下海渠道尚未畅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关键配套设备生产依赖进口,产业链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处于初期培育阶段,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海洋现代服务业规模有限。涉海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经纪、海事仲裁等航运服务配套有待完善。

3.沿海城市海洋产业链发展不完善,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比如,在海洋渔业等传统资源开发型产业方面,沿海城市水产品加工业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水产品深加工水平有限。沿海城市在海洋渔业产业领域,亟需要向集深远海养殖、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陆海产业衔接还不够,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兴产品、核心零件、高端装备等基础关联产业严重滞后于海洋现代化发展需求,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4.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偏低,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获取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局面。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基本以近海和浅海产业为主,相较于海洋强国,海洋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开发活动相对单薄,对于海洋资源的立体化开发不足,依托科技创新走向深蓝、开发深蓝、经略深蓝的步伐有待加快。(三)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科技创新支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资源再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产业实现结构升级和内生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结构现代化是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优化人才、生产工具等系列资源的配置方式,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导向更具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的领域,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产业不断更新迭代,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主导产业的更新变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技术选择机制。现代化海洋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技术发展也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适合此阶段产业发展的最优技术。最优技术并非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和海洋产业所处的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可利用资源最契合的技术。各地区要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推进现阶段优先要发展的海洋产业,选择适合本产业发展的海洋技术体系。海洋技术体系不仅要布局应用技术和试验发展,更要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海洋经济圈要加大海洋基础研究投入,使本区域的海洋产业资本得以深化,有利于海洋产业长远发展。这也是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要重视技术研发后端的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具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技术真正和产业发展结合并落地生根。

3.主体协同机制。科技力量要有战略性,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主体要协同。一是构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四支力量要各有特色也要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发挥涉海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高校院所及涉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这需要完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多主体融通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向市场端聚集。三是通过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引培机制,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人才是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第一要素,如何提升人才引培效能,创新海洋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和流动机制,对于营造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四是通过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打通科技与产业发展渠道,推动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能够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专业高效的服务。

二、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现代化海洋体系建设成效与面临困境(一)我国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成效1.海洋产业总量规模平稳上升。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总体平稳,2018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834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同比增长6.7%,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降至80010亿元。2021年以来,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海洋产业总量规模整体上呈平稳上升的趋势(见图1)。2.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一是整体呈“三二一”格局。2018—2022年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68%、34.78%和58.60%,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对于海洋产业的贡献率最大(见图2)。二是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渔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根据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主要海洋产业如表1所示。生产总值及对海洋生产总值贡献率排名前4的产业分别是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渔业,是海洋产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其中海洋旅游业生产总值为1310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01%。

3.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2021年,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多,为39.3%,东部海洋经济圈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8.6%,比重较为均衡。北部海洋经济圈集聚科创资源,东部海洋经济圈承担经贸中心角色,南部海洋经济圈则借助传统产业优势,各有分工与发展侧重,共同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见表2)。

4.海洋产业生产要素体系日趋健全。涉海人才、基础设施、数据等生产要素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海洋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747万人。观测船、卫星和观测网络等设施不断强化和完善,初步建立了海洋卫星、飞机、海洋观(监)测站、调查船等组成的海洋观(监)测网。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逐步构建了由卫星、飞机、调查船、岸基监测站、浮标、浮台等组成的空、天、水面、水下立体式海洋环境观测网络。同时,我国已经建设了包括空、天、水面、水下的立体式空间感知数据系统,拥有卫星、无人机、雷达、水下探测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海洋信息感知产品相比国外先进产品有较大差距。5.海洋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世纪末,我国围绕海洋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包括《九十年代中国海洋政策和工作纲要》(1991年)和《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6年)等多项政策性文件,并在1998年首次发布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成为一个时期内引领我国海洋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准绳。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海洋政策、战略、规划和法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维度海洋政策体系。

6.海洋产业对外贸易新格局逐步形成。当前虽然我国海洋对外贸易下行压力较大,但随着利好政策的落地实施,海洋对外贸易逐渐复苏。2021年,我国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尤其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海洋船舶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突显,正向着高层次开放发展格局迈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沿海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2.5亿标准箱、99.7亿吨,居全球第一位。此外,国内海洋船舶制造业在全球新造船市场回暖以及国内造船技术迭代更新的利好背景下,海船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均实现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4.3%、147.9%和11.3%。此外,2021年国内海上风电整机实现首次出口,船舶出口总额达到247.1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7%,实现正增长,全国海洋产业对外贸易合作不断深化。

(二)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研成果不断增加,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科研平台载体不断完善,海洋产业创新能级不断壮大,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1.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阶段性成果。据《2022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长43.4%,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科研成果通过相关公共服务平台转化完成25项,自主研发类海洋药物占世界同类目市场比重达30%。2.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在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地位得到提升。据《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排名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其中,在创新产出和创新应用方面,我国居第2位。此外,2021—2022年全球“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申请共四项获批,我国获批两项。据《2022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6—2021年,我国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指数呈较快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3.3%。其中,2021年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指数达121.8,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较2015年翻一番,海洋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年均增长6.8%。

3.海洋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自然资源部规划了威海、舟山、珠海和“深海”4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海洋科技研发和试验提供了重要平台。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研究机构建设布局不断加强,截至2022年,我国海洋领域共有8个学科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企业全国重点实验室、8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央地共建实验室。涉海高校构建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为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截至2022年,全国涉海类高等院校共15所,构建起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地质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

(三)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海洋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科技创新在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1.海洋科技战略规划布局有待进一步落地见效和走深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编制《国家海洋战略》《深海安全战略》《极地安全战略》《国家南海战略》,颁布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16—2020年)》《“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海洋领域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海洋科技专项规划,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进行系统部署,为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导。但与拥有相对成熟的海洋科技规划体系的国家相比较,我国海洋科技规划在引领和促进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提升。尤其是在规划实施上,海洋科技重点任务布局同地方政府、涉海产业部门的现实需求结合程度还有待加强,央地协同的实施机制需逐步建立起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2.海洋科技人才体系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海洋领域科研院所和涉海高等院校建设落后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等领域专业人才培育不足,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仍有欠缺,海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程度较低,还未达到构建海洋大科学体系的要求。同时,现有人才管理制度对于国际顶尖海洋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尤其在突破海洋关键技术、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引进上存在较大障碍。2017年2月,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作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制造业至2020年人才缺口预计为16.4万人,而至2025年,人才缺口预计将高达26.6万人。同时,海洋科技引才制度对于国际顶尖海洋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尤其在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和海洋生物等领域专业性人才引进,在突破海洋科技关键技术、带动海洋科学发展的院士、战略科学家和海洋行业领军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短板,难以保障海洋科技技术创新的核心人才供给。3.海洋基础研究和高端装备技术力量薄弱。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原创性理论方法研究、颠覆性技术开发等方面明显滞后。以深远海基础研究为例,在全球深海研究发文量前十的国家中,我国发文量仅为美国的1/4左右;总被引次数位居发文量前十国家中的倒数第二位,篇均被引次数倒数第一,说明我国深海研究能力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海洋强国差距较大。基础研究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海洋高端装备和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4.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到40%。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质量不高,可转化率低;海洋科研机构以“纵向课题”为主的研究模式,导致大部分海洋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涉海企业整体数量偏少,且规模较小,缺乏充足的中试资金支持及完善的中试条件,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开发的能力不强。5.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滞后。当前,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法国和韩国等世界海洋强国已经构建起以综合性海洋科研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研究院、联邦实验室、海洋科技企业等为主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并依托这些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而我国的海洋领域研发力量虽然很多,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较少。尤其是涉海科技型企业在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凸显,特别在海洋高端设备设计、海工配套、防腐涂料、海洋工程装备等关键领域,企业储备不够、创新不足。此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我国海洋战略科技资源分属不同业务部门和地区,彼此间关联程度低,协同共享机制缺失,难以发挥整体效益。6.海洋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投入渠道较为单一,海洋科技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和社会资本层面对海洋领域的研发投入意愿和强度较低,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支撑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涉海领域的科技创新往往具有长期性、风险性,与国内大部分金融资本的短期性、逐利性相悖。再加上海洋领域的自然属性,导致包括天使投资和保险行业等在内的金融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

7.海洋科技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海域周边复杂敏感的态势导致海洋科技合作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海上主权和管辖权争议的存在影响国家间互信和科技合作意愿。二是国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缺乏统筹协调。现有海洋科技合作项目数量多、内容零散,尚未形成合力。实施过程中绩效管理不突出,项目成果体现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推进海洋领域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布局

突出目标导向,推动海洋领域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与国家海洋战略相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特别要推进海洋科技人才战略深入实施,构建多元化海洋科技人才体系,推动海洋重点领域人才与科技项目、创新基地、科研经费一体化配置。要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加强海洋科技和人才的融合,推动高校围绕海洋科技领域设置一批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学科或课程,推动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海洋科技领域教育体系。同时,要围绕推动海洋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精准培育引进急需紧缺科技人才,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通过创新链的驱动、人才链的滋养,让产业链更“枝繁叶茂”。

(二)探索创新国家海洋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鼓励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探索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尤其是要重视基础研究类研发机构和平台,鼓励其探索创新。聚焦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支持海洋领域科技领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高校院所,联合创建一批全新体制的企业创新联合体。

(三)有序构建海洋科技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持续加大海洋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探索运用税收优惠、贴息、担保费用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海水循环、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的支持。围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探索建立监管机构、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等共同协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海洋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推广实行“PE+高科技研发团队+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基金模式,构建涉海保险产品体系。鼓励社会捐赠海洋科技公益基金建设,为优质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科研项目提供资助,加速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四)着力提升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效能

以“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目标,积极开拓国内外技术合作交流渠道,拓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助力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启动实施由我国科学家发起的“极地环境与气候变化”大科学计划,加强与极地国家交流与合作。持续推动参与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合作力度,深化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北极科学部长级会议(AS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UNESCO-IOC)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内地与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海洋领域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海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进知识、经验和基础设施共享。围绕世界海洋前沿问题,组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主导发起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聚焦建立海洋观测研究合作新型伙伴关系,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化海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作者陈诗波、陈亚平、王雅兰、娄华伟。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转自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作者丨陈诗波、陈亚平、王雅兰、娄华伟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分享: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5  沪ICP备20210081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