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文史 || 追忆参加西北第二合成药厂建设的青春岁月

 / 倒序浏览   © 文章版权由 jianzhu_123 解释,禁止匿名转载

作者:jianzhu_123 2024-6-17 23:28: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负青春韶华谱华章

犹记曾持银链当空舞  

时过境迁,今天回忆起参加西北第二合成药厂建设的这段往事,仍然令我心潮澎湃。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阶段,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厂区原是一片荒山坡,没有宿舍,大家挤住在大仓库里,守着搭建的席棚住宿,白天一身汗,晚上蚊虫咬,顶着烈日晒,吃饭在露天。大家为实现国家“三线建设”的目标汇聚在华山脚下,工作热情极高,任劳任怨,不畏艰苦。

追忆参加西北第二合成药厂建设的青春岁月

尹敏春

看到华阴政协整理编撰《华阴文史·华阴“三线厂矿”建设专辑》的征稿启事,很是感到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三线建设”是共和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存“三线建设”记忆,弘扬“三线精神”育人,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有责任呈现这段历史中的诸多见闻,继而更好展示那些过往的精神风貌,让其得以永远传递下去。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在中国西部纵深地区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实现了在我国西部纵深地区建设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目标。建设者们在“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被称作“三线精神”,这是那个历史时期特有的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标志性特征。

1968年12月,我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北第二合成药厂,随即从北京到山东新华药厂报到实习。在新华药厂实习期间这才了解到,西北第二合成药厂是山东新华药厂“包建”的“三线”新厂。

四个月实习结束,1969年5月2号,乘火车到达陕西华阴华山火车站。陇海铁路从孟塬火车站向西,沿秦岭山脉北麓蜿蜒延伸,华山火车站就建在山脚的高坡上。那年的气候很特别,在华山火车站下车,居高临下,华阴大地银装素裹,皑皑白雪铺满村落和树木,看不到工厂的厂房和烟囱,问了车站的工作人员,才知道车站下面的灰色四合院是药厂的建厂指挥部,我踏着厚厚的积雪,到建厂指挥部报到。

电力是工厂的动力,二合成建厂初期,电力建设先行一步。

1969年秋,从山东新华药厂调来二合成的刘爱世技术员带我参加了二合成35KV线路的建设。

二合成35KV线路按照渭南电业局的规划,从桃下原有的35KV线路T接,一路向东到达二合成变电站。我们俩先是到西北电力设计院递交设计申请,洽谈有关线路设计事宜,接着陪同西北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实地勘察,确定线路和杆位。线路勘察先后进行了3次,每次都是在长满荆棘的山坡上穿行,手上,腿上常常被刺丛划伤,那情景会让人真切感到什么是“披荆斩棘”。两个月后,刘爱世和我一起去西北电力设计院,取回了二合成35KV线路设计图纸。

35KV线路由十二化建公司承建,刘爱世和我作为甲方人员,和他们一起施工。水泥电线杆运输就位和挖电杆基坑,由化建师傅组织华阴当地民工实施。35KV线路的杆塔都是双杆,较高的杆塔需要2根电线杆焊接起来,转角杆、终端杆承受的力量特别大,因此电线杆焊接的技术要求很高,由十二化建的七级焊工师傅焊接。由于道路不通,吊车和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现场,电线杆和铁件金具只能用人工搬运到现场并在现场组装。组装好的杆塔用人工绞磨慢慢拉起,杆塔的前后左右都系好绳子,防止杆塔在拉起过程中歪斜倾倒。这种纯人力手工操作,一天一般只能组装、立起一级杆塔,有时顺利可以立二级杆塔。线路大约长五、六公里,立杆就用了20多天,施工队伍早出晚归,用“披星戴月”来形容每一天的劳作真是恰如其分。

在线路架设过程中,使用了刘爱世介绍的新的导线连接方法。在这之前,架空线路导线连接大都采用压接法,将两根连接的导线放进压接管,然后用液压钳将导线与压接管挤压在一起,这种方法,导线连接强度与每次操作情况有关而不一致。新方法是爆炸法,即两根导线放进压接管后,外面用硬纸壳包裹,其空隙填充适量炸药,利用炸药的爆炸力将压接管和导线压成一体,导线的连接非常可靠。这种施工方法是在新华药厂35千伏线路施工时,由山东省送变电工程处传授,当时渭南供电局和化建的师傅们还没有掌握,所以很受欢迎。

开始放线了,遇有线路横跨其他高压线路的地方,要用木杆搭好架子进行隔离。杆塔的横担处挂着用来承载电线的滑轮,民工们肩扛手拉粗重的钢芯铝绞线,弓着腰吃力地行进在山坡上,就像江边的一队纤夫,华阴人民为药厂的建设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放好线后接着紧线,测量好弧垂后把导线紧固在每级杆塔的绝缘子下端。

一级级杆塔承载着银色的电线,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一直伸向远方,看着这样的场景,豪迈的英雄情怀油然而生,身体的疲惫和连日来的辛苦不翼而飞。

1970年春,35KV线路准备送电了,刘爱世带领我和来自动力学校的几位同学李文利、吕宝丰、刘克明、冯雨章、刘伯兴等擦拭杆塔上的绝缘瓷瓶。刘爱世亲自教我们爬电杆。上杆的工具是“三角板”,人双脚站到系在电杆上的一个三角板上,将另一只三角板系在电杆上方高处,随后右手抓着上方三角板的绳子,右脚向上,蹬在上方三角板上面,左脚抬起蹬在电杆上,然后如“猴子捞月”一样,探身向下,一只手将下方的三角板解开,接着收回左脚,双脚站立在上方的三角板上,如此循环往复,一步一步升高,爬上电杆。刘爱世师傅身材高大,系在电杆上的两三角板之间的距离都很大,探身向下的身姿优美潇洒,动作十分麻利,一会就爬到了电杆高处的横担。刘爱世师傅麻利的动作、敏捷的身手,让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叹服、敬佩。干这活需要力气,消耗体力也大,我那时中午饭常常要吃八两馒头。

后来有天刘爱世在靠近厂区的一级电杆登杆时,登杆用的三角踏板挂钩断裂,顿时从高处摔了下来。从桃下到厂区绝大部分电杆下面都是乱石,幸运的是,刘爱世摔下来的那级电杆下是农田松土,除局部有皮外伤外,主要是腰部和下体软组织挫伤以及轻微脑震荡,真是谢天谢地。

给杆塔编号刷字是我和沈炳辉完成的,我在沥青油毡上用毛体刻好“华山”二字和0到9的数字,我们俩手提黑沥青漆桶,从T接杆沿着线路在电杆上刷号,一直刷到二合成变电所墙外的最后一级杆塔。

沿着输电线路极目望去,一首《35KV线路建成有感》脱口而出:

银龙横卧连西东,输送电力助成功。

合成药厂会战赢,铸就华山一颗星。

二合成药厂投产后,我担任了动力车间电气技术员工作。

大约是在1980年,双乙烯酮车间一台450KW电磁感应调压器在生产过程中突发故障,损坏程度很严重,修复几乎是不可能。感应调压器设备直径两米,高两米多,是双乙烯酮车间的重要设备。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要再配置一台这样的设备,从报计划到交货,大约需要一年左右时间。这一年,车间就要完全停产,影响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全厂上下为之焦虑不安。

可控硅整流技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一门新技术。在学校老师只讲过一节课,没见过实物,“可控硅”在我脑子里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名词而已。二合成建厂初期,使用不锈钢板材特别多,不锈钢当时相当昂贵,用气焊切割不锈钢,切口大、浪费材料,切口附近高温氧化后会产生锈蚀。机修车间哈工大焊接专业毕业的余万祥,提出制作一台等离子切割机,用于切割不锈钢板材。等离子切割不锈钢,切口小,速度快,热变形小,不易被氧化,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厂领导的批准。等离子切割机的控制电路需要用到可控硅技术,责任感激励着我立即到西安,几乎转遍了所有的书店,才在一家找到一本上海刚出版的《硅可控整流器及其应用》小册子,书虽薄却让我如获至宝,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回到厂里,仔细阅读这本书,一遍,两遍……直至完全搞清每一个技术细节,然后对照等离子切割机的电路图,搞懂了电路图上每个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当年的那些工友们,余万祥负责焊机制造和全面协调,我负责电路部分安装调试,机修车间宋翔鹤负责制作印刷电路板和元件焊接,车工乔广蓉加工喷嘴。经过多次试验,反复,终于确保等离子切割机切割不锈钢板实验获得成功,使我对可控硅技术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制造可控硅交流调压器奠定了基础。

感应调压器故障损坏后,因为有了制造等离子切割机的经验,我提出制造一台可控硅交流调压设备,用于代替电磁感应调压器的建议。制造可控硅交流调压器的难度比制造切割机大得多,可控硅调压器450KW,功率比焊机大了几十倍。可控硅调压器的负载是大电流变流器,变流器感性阻抗大但直流电阻很小,这就要求反向并联的两只可控硅管触发角度的误差要控制得很小,否则会产生很大的直流电流烧毁可控硅。制造这样的大型设备技术难度大,而且我从来没见到过这样的设备,也没有相应的设备资料可参考学习,仅仅从理论上知道可控硅技术可以实现交流调压的功能。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胆子真够大的,从未想到万一失败的后果,责任担当、信心勇气让人一往无前,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

当时,机动科程文柱科长和车间李建成主任非常支持我的建议,抽调了电工程向明、冉随中和我一起制造这台可控硅交流调压器,同时也得到了双乙烯酮车间电工雷德选和刘凤增的积极配合。

因为功率大,所以采用水冷的大功率可控硅管。程向明、冉随中和雷德选制造印刷电路板,组装原件,安装设备,我则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设计方案,思考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制定调试步骤和方法。一个多月后,450KW可控硅调压器安装完成了。

用示波器调试了控制电路,接小电阻负荷进行模拟实验,电路功能完全符合要求。

可控硅交流调压器要带大电流变流器运行,这是调试最关键的一步,程科长和李主任都亲临现场。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可控硅调压器带的是大电流感性负载,调压电路不对称误差即使很小,也会在大电流变流器一侧产生很大的直流电流,足以烧毁可控硅管。当时每只可控硅管大约五、六百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如何避免试验中出现管子损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熟悉这项技术的人可以商量,不知道方案还有哪些不周全的地方,设备还没经过实践的检验,送电后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皆不得而知。

尽管有这么多担心,我还是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我慢慢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任何无关的物品都清理出现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环境也就淡化了忐忑不安的心情。我静静坐在现场,把所有想到的问题和对策前前后后想了好几遍,告诉大家送电试验的步骤,要注意的事项和随时准备拉闸断电的意外情况,然后就通知电源送电,设备合闸,可控硅交流调压器开始升压。电压在一点点升高,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电压每升高一点点就停下来,仔细观察无异常现象后再继续升压,就这样电压一点点升高,直到满负荷,悬着的一颗心才稍稍放下。

在设备试运行的日子里,程向明、冉随中和我一起值班,细心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认真记录运行中的数据,发现主要问题还是由于反并联的两只可控硅管不对称出现直流分量的问题,也提出了减小直流分量的改进方案和调试方法。

不久,经过改进后的设备投入生产,双乙烯酮车间电工雷德选和刘凤增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这台设备的运行维护技术,由于他们的精心维护,才使得这台设备运行良好,1985年12月我离开华山时,这台设备一直还在正常运行。

时过境迁,今天回忆起这段往事,仍然令我心潮澎湃。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阶段,建厂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厂区原是一片荒山坡,没有宿舍,大家挤住在大仓库里,守着搭建的席棚住宿,白天一身汗,晚上蚊虫咬,顶着烈日晒,吃饭在露天。大家为实现国家三线建设的目标汇聚在华山脚下,工作热情极高,任劳任怨,不畏艰苦。那时在学校受的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那个年代,社会治安相当好,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社会风尚。

编者注:本文为原西北第二合成药厂电仪车间电气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尹敏春老师傅供稿。现临时将初稿在此推出,一则为更多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修改完善工作,另则希望以此为范例,进而征集到更多优质稿件及相关代表性老照片,更好反映华阴三线建设历史概貌。后附征稿启事,可参阅。文中若有不妥之处,还请留言反馈,编者会及时回复。

《华阴文史·“三线厂矿”建设专辑》征稿启事

原创作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 | 华阴政协三线厂矿编辑组

编辑 | 严    昕

审核| 孟江海

分享: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5  沪ICP备20210081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