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明代建造的水利设施至今还在用!

 / 倒序浏览   © 文章版权由 shuili_123 解释,禁止匿名转载

作者:shuili_123 2024-5-23 23:53: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从何时开始有的,笔者没有去考证。但我们知道,我国有很多惠泽后世的古代水利工程。

图为果子园地龙

在明朝,咱们弥渡坝子内突然出现若干“地龙”。“地龙”只喝水,而且喝多少、吐多少,一点都不浪费。它们从一道沟壑或某个泉眼里,把水咕咚咕咚地吸进去,然后又在数百米,甚至数千米之外的某块地上,或某个村寨中,把水吐出来。让人震惊的是,尽管这些地龙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不少古“地龙”仍在为当地民众奉献着涓涓甘泉,滋润着碧野平川。

图为安景村地龙

何为“地龙”?

地龙,原指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而这里所说的地龙,是明代修建的一种水利设施,主要是用来截取地下浅水层水流而修建的暗涵或暗管,普遍采取埋阴式摄水、输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行水暗渠”的管灌方式。现代调查表明,在地表水分布不均和蒸发量大的弥渡坝子,曾修建过大量地龙,其中,弥城安景村地龙、弥城果子园地龙、红岩章岗厂地龙历史相对悠久。

尽管历史在变迁,但仍有不少地龙至今还在延用。由于“地龙”构筑于地下,不占地表土地,既保护了耕地,减少了水的蒸发量,也避免了山水冲坏田地。可见,当时此做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水利灌溉方法,它对于研究古代的水利设施有着重要的价值。

图为章岗地龙

为什么会修建“地龙”?

明朝朱元璋定鼎中原后,为巩固其在在全国乃至边疆的统治,便“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并全面实行了屯田卫所制度,富饶的弥渡坝子毫无例外地接纳了数十万计的中原屯田军民。随着屯田军民不断地屯田垦荒,扩大生产,用水量增,加之人口的增长,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兴修水利,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便成为必然趋势。从咱们弥渡坝子自然环境和条件看,弥渡有史以来就旱灾频繁,气温相对较高,而水源径流深度又往往处于最低值。于是,根据弥渡坝子水源大小、走向和分布,以及各地的土质情况,地龙这一结构科学、效益显著、施工方便的水利工程便在弥渡孕育而生,还逐步在滇西各县市推广!

现存的仍在使用的部分地龙!

果子园地龙

果子园地龙位于弥城镇龙华村委会果子园村,是明代人工修筑的一条悠长的地下暗沟,为龙华果子园村提供庇护和濡养,至今还在为当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据当地群众介绍是本村吕氏始祖在此落籍建村时所建,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目前,该地龙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景村地龙

安景村地龙位于弥城镇张迁村委会安景村,为首迁本村落籍户潘有功创建。直到现在,村里还流传着“潘有功送地龙一座,康家送大沟一条、辉家送庙山一座”的民谣。这民谣说明了本村首迁户潘有功创建了一座地龙给本村村民饮用,康、辉两姓以及后来的许姓诸户,皆各自为本村修筑了引水大沟和修建了小庙,从而促进了本村的兴旺发展。经过文物专家考证,安景村地龙创建明代。目前,该地龙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章岗地龙

章岗地龙地龙位于红岩镇章岗村委会章岗厂村,在村子200米外田坝中,日出量300立方,可供栽秧40亩,保苗120亩。至今,仍是章岗厂村重要的人畜饮水来源。

文/图  李武华

分享: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5  沪ICP备2021008143号-5